历史考研学校排名榜(历史学考研比较好的大学)




历史考研学校排名榜,历史学考研比较好的大学

考研报名在即,这篇笔记从我个人的经历和辅导经验出发,在于给定几个择校的关注点,帮助需要的同学尽快明确报考目标,减少情绪内耗,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备考本身上来。

一、志愿院校要有所质变

历史是个苦手专业,对多数考生而言,既然需要考验,那说明家里是没有清贵到不食烟火的。那升学必须要从现实的功利考量,我一贯建议志愿校要比自己的既定起点校高1-2等,即:

A.民办本科应该考虑报考国内排名300位以内的院校,如西华师、鲁东大等

B. 公办本科至少考虑川师、云师、辽师这种省内省属第一师范或温州大、扬州大这类特色双非或延边大、湘潭大这种政策一流或双非

C.中上以上双非或政策211出身(如b中的学校)可以考虑中等水平的211或有特色的双非,如西南大、陕西师、沪社科院、上海师等

D. 头部双非或211出身以上,可以考虑武、川、央民、华东、华中等强211或中等985。如本科即是中上211的,则根据个人能力,尽力攀援高处。

对于二三本的同学,我特别不建议为了“上岸”去选择一个好考但“不好”的院校——比如多数能收史硕的地市师院,这种学校出来在就业上不会显著优于本科,也几乎不具备进修博士的素质和条件,其能提供的师资、校园体验也难以为硕士生涯留下美好回忆。当然,以上abcd是基于我出身、考学经历以及对大量文科硕士履历的观察后得出(拙荆在某211做教务)的一个非常世俗的判断,仅供参考,欢迎指正。

二、优先考虑师范校。

无论你喜不喜欢,历史硕士的一大就业出口或退路是中学教职。同一水平、title的院系带有“师范”的在中学求职上更具优势,会有多一点的余地——表妹的同门(华东史学史)凭借蹭教学论的课和个人钻研拿到了成都七中的offer,同列入职的非师范同事几乎是北大、中科大、上海交大一级了。而很佛的表妹也顺利去了副省级市的区属强校。

三、学校title≥院系声誉>地域>专业方向>心仪导师

A.对考研而言,优先去提升学校整体层级。比如上海交大的历史学科评估只在c,院系实力上是弱于上海师大的。但一个川师本+上交硕,综合求职优势肯定远超川师本+上师硕,如果读博,交大硕士在上下限上也会优于上师。

B.在同等水平的学校、院系条件下,地域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点,无论实习、学术交流、抑或机会,一线>普通省会、副省级市≥东部沿海地市>中西部地市是毋庸置疑的。举个历史学外的例子:有个朋友在同济读建筑硕,想出坑,米哈游收建模实习,她去了,最终留用出坑了,不用去卷设计院了——如果她读的是其他建筑老八校,比如天大、哈工大,机会上就会少很多。回到历史学,在一线、省会、副省级市有大量一流中学、文化机构、互联网企业提供专业和跨行业的机会,更多的选择更有利于明晰未来的道路。

C.专业方向上,从就业来考虑自然是中国近代史>其他,但“其他”和近代史的差距并没有大出质变,“其他”之间的差距更是可以忽略,主要考虑个人的方向喜好和报考细分难度,比较鼓励在报考难度适宜的情况下冲自己喜欢的方向——毕竟做喜欢的事更可能成功。

D.不必迷恋名导,更不要在硕士阶段为了追随某师报考某校。多数名导事多担子重,不一定在乎硕士培养(毕竟有博士),同时多数名导是天资过分之人,未必能理解“普通”的学生的思路,即时是性格比较好的名导,也常常会对“普通”学生有一些刻薄言语。不少选择名导的史硕最后发现自己面临这样一个窘境:老师不管我,老师还有点看不起我。所以,硕士阶段没有名导最多是三年的遗憾,碰到不合意的名导,则可能是一生的…

建议在经过硕士阶段的捶打和考验,自己也具备比较丰富的研究能力和人生经验后,在博士阶段再认真考虑导师title问题。

志愿校的选择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情,很多人选择历史是为了理想而非“吃饭”,但作为一个过来人,还是想从一个功利的角度作一点分析,大家有什么看法,也欢迎留言评论,近期我会再出几期统考院校的分档分析,欢迎关注。

历史考研学校排名榜(历史学考研比较好的大学)

赞 (0)